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74章报纸(1 / 2)





  “卖报啦!卖报啦!新鲜出炉的《华夏报》!”

  “开封集团军攻下西宁州,西大门自此稳固。”

  “大定府栾水南(唐山)发现特大铁矿和煤矿,河北钢铁自此自足。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沿街卖报的并不是后世影视剧中常见的报童,而是一些成年人。

  华夏帝国严禁在学习时间雇佣童工,只允许十四岁以上青少年参与一些课余的兼职。

  后世西方国家的报童主要是送晚报,随着晚报的逐渐消失和人口分布的变化、劳动法、社会对童工的关注,这种职业最终逐渐消失。

  而东方国家的报童则是一些特殊时期失学的青少年,陈逊作为华夏帝国的皇帝,肯定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。

  自从九月一日建国日发行出第一期《华夏报》之后,《华夏报》的销量就进入到了急剧攀升的道路。逢一、五发行一期的华夏报,到现在已经发行至第四期,全国销量也已超过了五万份。

  别看这个数字小,考虑到现在民间的识字率,这个销量对于识字人群的覆盖率已经很高了。

  就算是不识字的人群,覆盖率也不低。

  陈逊没有花钱雇人在接头读报,但那些茶馆、酒馆等人群聚集地,为了吸引顾客都会主动雇人读报给顾客听。

  还有一些识字比较多的高年级学生,也会给街坊、村落里的百姓读报。

  如今,华夏帝国的百姓对于时事的关注度已经越来越高了,毕竟,八卦之心是与生俱来的,好奇心则是刻在人类灵魂深处的一种本能。

  整个帝国社会对于《华夏报》的接受速度是非常快的。

  在这个古老的文明中,报纸的前身“邸报”最早出现于汉朝。

  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,全国分成若干个郡,郡下再分若干个县。

  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,这个住处叫做”邸”,派有常驻代表,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,定期把皇帝的谕旨、诏书、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,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,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,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,传送到各郡长官。

  随着造纸的发明和发展,东汉年间,用植物纤维造出了纸,邸报开始用纸来抄写,从而使邸报得到进一步发展,更便于发行和传递。

  到唐朝、五代至宋,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,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,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。

  且随着驿道较汉朝有所改善,邸报传送的速度也变得更快。

  宋朝由于经济更加发达,邸报覆盖的范围变得更大,内容也更加丰富。

  刚开始时,邸报只是用于传达官方文书和重要情报,针对的是官员。

  到了宋朝,邸报的内容扩充为皇帝的诏书命令、起居言行、朝廷的法令、公报,官吏任名赏罚等消息,一些士绅和有钱人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购买邸报,以了解朝廷政策的变化。

  后来发展到一小部分读书人靠给人抄邸报为生,最后更是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牟利的商人。